logo
首页   |   联盟新闻   |   通知公告   |   行业资讯   |   政策法规   |   培训认证   |   核心会员   |   中医农业标准化评价认证服务平台
首页 > 培训认证 > 正文

詹卉:农业电子商务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站   评论:0 点击:

一、农业发展与农业现代化的驱动力来源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结构变迁是农业发展与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动力,表现为农业资源配置效率
    一、农业发展与农业现代化的驱动力来源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结构变迁是农业发展与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动力,表现为农业资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而结构变迁的驱动力则是来自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总量性矛盾,而是结构性脱节,即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之间的不匹配。农业需求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农产品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农业供给结构特别是农产品供给结构却很大程度上受到制约,导致农业供给和农业需求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一方面,大量的农产品过剩、滞销,大量的农业生产力闲置;另一方面,农业方面大量的新兴需求特别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说明,农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方面出现了严重的结构性扭曲。
   究其原因,首先,农业供需结构影响的因素不同,农业需求是快变量,农业供给是慢变量,这是导致两者脱节的一个重要因素。其次,从我国农业供需结构来观察,各种对农产品的安全、个性需求等新兴需求不断地涌现,但是并没有在农业供给方面产生多大的影响。此外,每年政府投入农业方面的各种支持资金也很多,农业经营主体满足于这些投入带来的“政策利润”不断地在原有水平上扩张,从而制约了农业创新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因此,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有利于推进农业发展与农业现代化。
   二、农业电子商务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个新的突破点
   农业电子商务将成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个新的突破点和重要抓手,在于农业电子商务有利于推进农业供给与农业需求的对接,对促进农业转方式、调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农业电子商务有利于加快实现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和服务便捷化,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二是加快建立以消费需求为导向的农业产业体系、经营体系和生产体系,促进供给与需求的精准匹配,满足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三是有利于加快实现农业的在线化和数据化,完善“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机制,提高基于数据的宏观决策和管理水平,促进农产品供求总量、结构的平衡;四是有利于加快信息流引领技术流、物质流、资金流、人才流向农村集聚,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正因为如此,最近我国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农业电子商务的文件,例如《关于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农业电子商务试点方案》、《关于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也将在解决信息不对称、流通成本高、盈利模式不清晰、诚信体系不健全等方面,对订单农业、精品农业的发展发挥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政府支持农业电子商务应致力于解决瓶颈问题,要“补短板”而不是替代市场
    以农业电子商务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然不是简单地通过互联网来改造传统农户或农业企业,正所谓并非“一网就灵”,而是深入解决农业产业发展中制约农业结构改革的一项系统工程。因此,政府在促进农业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应致力于解决农业产业发展中制约农业电子商务的瓶颈问题,而不是把扶持重点放在建电商平台、电商园区和企业招商等方面。
    当前农业产业发展中制约农业电子商务的瓶颈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农村物流成本高、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物流是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我国农村道路仓储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加之农村人口居住分散,业务分布散乱,乡村地区快递物流网络建设成本高,成为制约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因素。二是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及质量安全尚不能得到良好保证。单靠新颖奇特的营销方式无法使农业电子商务深入发展,应加强农业电子商务与农业生产环节进而农业全产业链的良好对接,其中,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和质量安全就成为一个必须要突破的关键,迫切需要建立严格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追溯和监管体系。
    因此,政府下一步应致力于解决电商发展中的“短板”,避免替代市场,要让市场在农业电子商务以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价格形成、优胜劣汰等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政府主要应聚焦在以下方面:一是创新财政支持方式,加大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加大对与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最直接相关乡村道路和仓储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另一方面,适当提高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标准,着眼于农业农村未来发展需要和趋势而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具有一定超前性,改变“覆盖面优先”的投入理念;此外,创新财政投入方式,根据不同物流相关基础设施性质特点和外部环境,探索运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提供,提高基础设施投资效率。二是完善和创新监管,明晰激励惩罚机制,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主要包括:1)突出源头治理,加大对产地环境监测、保护、污染治理等投入力度,改善主要农产品产地环境。2)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建议在农产品优势区域建立农药产销台账,推行实名购药,实现高毒农药和违禁添加剂的可追溯管理,并加强对农户、农业企业和合作社的安全使用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技术指导。3)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大对具有鲜明的全国和区域示范作用的标准化生产基地投入,大力发展“三品一标”产品生产,优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社会化服务。4)发挥市场机制,探索监管方式创新,在加强政府全过程监管的同时,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将具备条件的农产品检验检测服务交给市场,政府可给予一定补贴,但对于暂不具备采购条件的地区,政府要承担监管责任。5)构建明晰有力的激励惩罚机制。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并对优质安全农产品进行适当奖励、补贴或税收优惠,形成优质安农产品的价格优势,构建针对农产品生产者、消费者以及监管部门的鲜明、正向的激励约束制度。

(作者詹卉,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

相关热词搜索:农业 结构性 电子商务

上一篇:农业部关于休闲农庄的建设指导意见
下一篇:高芸等:国内蜂蜜市场定位及价格走势

分享到: 收藏